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展规划 > 发展规划

关于江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发布单位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时间 2013-03-21 15:19:3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索 引 号: E23030-0301-2013-0005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发布人
 

关于江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日期:2013年2月16日   来源:江西日报       本站编辑:罗小蓉   该文被阅读[ 300 ]次 字体:[] [] []
 
——2013年1月23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全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特别是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沉着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24.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外贸出口增长1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

  (一)区域布局更加完善。成功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财政专项等方面赢得国家最大支持,迅速制定了我省46条贯彻意见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建议稿)》,苏区振兴工作全面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启动了鄱阳湖综合整治行动、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作,列入规划的405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达到40%左右,新增13个市县列入国家低碳城市、生态文明等试点示范。同时,谋划推进了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打造吉泰走廊重要增长带等区域发展战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省重点工程投资增长12.3%,达1368.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开工建设昌樟和昌九改扩建、寻乌至全南、宜春至万载、九江绕城等高速公路、省级党政机关搬迁置换、华能安源电厂等项目;建成赣州至崇义、奉新至铜鼓等7条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提速、贵溪电厂和九江电厂“上大压小”各1台机组等项目;峡江水利枢纽顺利实现大江截流,山口岩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杭长、合福、衡茶吉、向莆、赣龙铁路等项目顺利推进,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达4260公里,铁路在建里程1207公里,统调电力装机达到1533万千瓦。

  (三)“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克服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417亿斤,增产6.4亿斤,亩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油料作物喜获丰收,产量121.5万吨,增加7.9万吨。畜牧水产形势良好,肉类、水产分别增长2.6%、5.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155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627家,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推进了9282个新农村村点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农村电网13839公里,解决35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面完成。建立了全省工业和外贸促生产保增长协调机制,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工业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85.2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0.3个百分点。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召开全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全省服务业呈现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通过实施节能惠民工程、节能评估审查、农村重点污染区域专项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措施,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88.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47.5%。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七个非工口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11户省出资监管企业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行政村全覆盖,全面实施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等工作。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全面完成全省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全省广电“一张网”整合等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改革顺利实施。开放型经济保持逆势增长。通过帮助开拓市场、优化出口结构、强化出口服务等措施,对外贸易实现稳定增长,全年外贸出口251.1亿美元,增长14.8%。深入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成功举办了赣鄱文化台湾行、首届华人华侨赣鄱投资创业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8.2亿美元,增长12.6%;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189.4亿元,增长23.7%。省部(央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我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部委(央企)总数累计达到61家。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程70件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养老、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与城镇职工医保顺利实现衔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开工30.38万套,竣工30.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比计划目标低1.3个百分点。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获得国家批准,扶贫攻坚力度明显加大,建立健全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机制,34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中小学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卫生业务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用房面积1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第一要务;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少,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深化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切实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省“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国家今年初步计划目标充分衔接的基础上,计划(草案)提出了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概括起来是:保持“两个较快”、实现“三个提高”、力争“四个突破”。

  保持“两个较快”。即: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考虑宏观环境、经济走势和支撑条件,今年全省经济增长预期可达11%,为引导各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适当留有余地,按增长10%以上安排。在实际执行中,力争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三大产业方面,计划安排一产增长3.5%;二产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5%;三产增长9%以上。三大需求方面,根据汇总的今年大中型建设项目情况测算,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综合考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消费升级、有关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等因素,计划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鉴于国际投资贸易形势仍然严峻,计划安排外贸出口力争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方面,综合考虑我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以及国家将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等因素,计划安排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15%以上。二是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围绕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安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

  实现“三个提高”。即:一是服务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努力保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三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力争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

  力争“四个突破”。即:力争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粮食总产量突破420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

  此外,就业方面,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系数测算,计划安排今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方面,根据全省人口增长情况和育龄妇女变化趋势,计划安排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物价方面,预计今年翘尾因素约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1.6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还需要留出一定空间,计划安排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左右。节能减排方面,根据全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计划安排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1%。

  三、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突出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力抓项目、扩内需。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咬住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占比达到3.3%的目标,不断加大抓项目、扩内需的工作力度,努力使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更快一些。一是突出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在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八个方面,计划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1328个,总投资1.47万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313亿元。其中,实施省重点工程项目260项左右,力争当年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铁路方面,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客运专线和快速铁路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工建设武九客专、九景衢、蒙西至吉安铁路煤运通道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续建杭长客专、合福铁路、赣龙铁路扩能等项目,建成向莆、衡茶吉和赣韶等项目,力争新开工和在建项目的里程超过1700公里,为实现南昌到赣州2个小时、到上海3个小时、到北京5个小时打下坚实基础。高速公路方面,围绕增加路网密度、提升通达能力,开工建设金溪至抚州、兴国至赣县、资溪花山界至里木、都九高速星子至九江县段、南昌至宁都、南昌至上栗、宁都至兴国(龙口)高速等项目,续建昌樟改扩建、寻全高速、昌九改扩通远试验段、万宜高速、九江绕城高速、萍洪高速等项目,建成九江长江公路大桥、厦坪至睦村高速,收尾抚吉、吉莲高速,力争新开工和在建项目的里程达到900公里。机场方面,围绕尽快形成“一干七支”的航空布局,争取宜春明月山机场春节前正式通航,加快建设上饶三清山机场,做好井冈山机场二期扩建、赣州黄金机场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航运方面,开工建设新干航电枢纽、九江市码头工业城公用港口一期等项目,建成赣江(南昌至湖口)航道整治项目。能源方面,围绕增强保障能力,着力争取九江“上大压小”第二台机组等项目获得国家“路条”,加快推进神华国华煤电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抚州电厂、黄金埠电厂二期各2台100万千瓦机组以及梦山-安源等500千伏输变电项目,续建华能安源电厂2台66万千瓦机组项目,同时加强电力运行保障,力争应对1600万千瓦最高电力负荷不拉闸限电。围绕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力争风电新开工和投入运营机组均达到30万千瓦左右,同时,加快推进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示范项目,着力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江西段、省天然气管网等工程建设,实现所有设区市中心城区、60%以上县(市、区)用上天然气。水利方面,力争鄱阳湖水利枢纽、白梅水利枢纽和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获得国家批复立项,并尽早开工建设,峡江水利枢纽7月具备第一台机组发电条件。二是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着力培育发展城市群,编制完成鄱阳湖生态城镇群、新宜萍城镇密集带、吉泰城镇群等规划,引导和支持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赣西三市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启动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安排城镇化重大项目222个,当年完成投资752亿元,重点推进城市道路、城市防洪、公共交通、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短板”建设。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三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围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鼓励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消费政策,促进文化、旅游、健身、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结合国家即将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努力把旅游休闲培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围绕扩大城乡消费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城市综合体、乡镇集贸市场和标准化农家店,进一步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条件。

  (二)围绕推进和落实好三大国家战略,着力抓战略、促实施。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加快培育竞相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力争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打造新的优势。一是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和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研究制定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区一带”分区详细规划,启动鄱阳湖岸线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发布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405个重大项目,力争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万亿元,重点抓好鄱阳湖水利枢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农村清洁工程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支持南昌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支持一批市县建设各具特色的示范区。大力实施国家级试点示范创建工程,力争新增国家试点示范市县10个以上。争取国家启动鄱阳湖湿地、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适度扩大五河源头保护区范围。二是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加快改变苏区面貌。加快建立健全苏区振兴的组织机构,争取国家尽早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力争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启动。积极支持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赣州章康新区、吉泰走廊、“南广黎”(南丰、南城、广昌、黎川)开放合作创新区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土坯房改造等八个方面示范点建设。三是落实和完善省级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加快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打造吉泰走廊重要增长带等省级发展战略,促进有关政策、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研究制定促进沿沪昆线两翼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调结构、促转型。计划安排有关大中型建设项目863个,当年完成投资2458亿元。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新调整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推进洪都商飞大飞机、晨光新材料硅烷偶联剂、佳因光电高纯MO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促进新材料、光伏、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推动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和联合重组,重点推进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江西五十铃迁址新建、湖口优质钢铁基地、江钨年产1万吨镍钴新材料等100个左右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鹰潭中国铜产业基地、赣州中国钨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景德镇国家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0个。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在旅游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物流产业基地、城市商贸综合体、大型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等六个方面,实施100个左右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继续开展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总数达到30个。新增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20家,总数达到50家。三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160万亩。围绕推进大宗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300个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及污染治理项目,新造和“低改高”油茶100万亩。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好江西南方食品10万吨黑芝麻露、四特“两城”、赣州远山公司10万吨浓缩橙汁等52个项目。着力推进科技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等项目建设。围绕促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建设。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全面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推进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等六大节能工程,实施200个重点节能技改、100个重点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项目,推广使用10万只LED照明产品,力争形成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推进100余家省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建设,支持和促进南昌、赣州餐厨垃圾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建设、萍乡、景德镇、新余及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南昌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新余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等,做好独立工矿区和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前期工作,推进20个左右的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行循环化改造。

  (四)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抓改革、增动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国务院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充分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转让、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措施,推动产融结合,促进资产证券化和产权多元化,重点推进盐业集团等省属企业股权多元化。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三大主攻任务,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和救助机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医保药品目录范围,推进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继续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26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和农村重度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康复救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四是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国家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五是深化价格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做好煤电价格并轨工作,实行全省成品油同价,进一步理顺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电价、铁路货运等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简化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全面实施脱硝电价。开展水权交易改革试点。六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研究出台我省的实施意见,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七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重点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

  (五)围绕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促开放、添活力。一是提高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水平。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苏区振兴、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等方面,强化招大引强,深入实施央企入赣、高校入赣、科研院所入赣等工程,力争与我省签署合作协议的央企(部委)新增20家以上。二是强化开放平台建设。推动上饶至宁波“五定班列”沿沪昆线向西延伸,力争开通沿京九线“五定班列”。支持九江参与构建沿长江大通关模式,加快南昌航空口岸、九江水运口岸、吉安陆地口岸等建设,争取设立赣州航空口岸。继续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三是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外贸结构,努力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培育壮大一批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等产品进口。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承包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

  (六)围绕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惠民生、促和谐。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计划安排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148个,总投资1015.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51.7亿元。一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筹集财政性资金700亿元,集中办好利民惠民的76件实事。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95万、1330万、270万、410万、1700万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实现开工32.24万套、基本建成22万套的目标。实施好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推进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扶持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力争全年脱贫80万人,完成扶贫移民搬迁5万人,对7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和26万户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危旧土坯房进行改造。二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教育方面,重点推进学前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等5个专项建设,开工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16个项目。医疗卫生方面,重点推进农村急救体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等8个专项建设,建成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大楼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城分院、省儿童医院红谷滩分院等4个项目。文化方面,积极推进江西广播电视台数字节目制作中心、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西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南昌绿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和陶瓷文化创意新区等建设,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居旧址保护修缮力度。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影院、数字档案馆建设,使全省设区市级数字图书馆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乡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配置等3个专项建设,新建或改建15个以上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三是抓好稳定物价工作。围绕保障供应,综合运用最低收购价、投资补贴等手段,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围绕搞活流通,实施降低流通费用综合工作方案,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各设区市积极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围绕强化监管,继续清理涉企、民生等领域不合理收费,深入开展教育、医疗、电信、银行、交通等价格和收费检查,规范商贸、旅游、食品、农产品等领域价格秩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各位代表,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文附件: 下载
 
下载相关附件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